画有两种,一种以虚见长,一种以实为特色。这两派在中国画中,一般被称为南宗与北宗,或南派与北派。不论在北派还是南派中,独创的路有千万条。当然,每条路都有艰难险阻。
苗重安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北方汉子。他1938年出生在山西运城。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。按照当时国家“抢救传统”的文化战略,他被派到上海中国画院拜贺天健先生为师,学习传统中国画。在西安,注重对景写生的罗铭先生曾是苗重安最早的引路导师。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贺天健先生要把这位新学生引进民族传统的大门。中西融合必须有一种精神来统率,这种精神只能是民族传统的精神,否则很难说是中国画的创造。几十年来,他不断在探寻、摸索,但因为有了传统中国画的功底,从技法到精神,他不会把路走歪。他把罗铭先生和贺天健先生的教益融汇在一起,把中西融合的写生法与传统的创造方法融汇在一起。他选择了走实写的北派山水的道路。苗重安不是“才子型”的人,他有强烈的务实精神,他出生的自然环境和幼年受到的熏陶,培育了他对严峻、崇高的北方山水的感情,他在青年时期受到的西式素描教育和兼有中西两家之长的写生方法,使他获得初步造型技能,并在深刻钻研传统绘画的基础上,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。在他的作品中,实写的主体部分物象的质感、量感和明暗感,是笔墨关系所主要追求的,简写、淡写部分的笔墨主要是表现远近感和环境气氛与氛围。苗重安逐步解决了布局与笔墨关系之后,掌握了中国画的奥秘。正如黄宾虹所说:“国画民族性,非笔墨之中无所见”。
苗重安的作品主要写黄河,他勉励自己要“为黄河立传,写华夏之魂”。他之所以钟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一方面固然是他在黄渭之间长大,更重要的是,他作为艺术家是属于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这一类型。他期望用自己的艺术振奋民族精神。他在黄河滚滚流动的波涛中,感觉到我们民族顽强的生生不息的力量。黄河魂激励着他在生活中、在艺术中奋进。他也在描绘和赞颂黄河中获得精神的升华。他意识到,只有自己的思考、感情和民族、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时候,他的画笔才有分量。他说:“自我,有大我,小我,艺术家若没有自我,等于没有魂,但他不融入大社会,就成了狭隘的小我”。他写黄河,也正是写大我。十多年来,他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创作,积累了许多表现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画作。从1998年夏开始,他又跋涉万里。到青海黄河源头至巴颜喀拉山、扎陵鄂陵湖,到山东黄河入海口以及太行山等地观察,体验和写生,最后完成“黄河颂系列山水画”。写的是黄河流变的历程以及沿岸的景色,实际上写的是我们民族忧患和奋起的历史深沉和广阔的胸怀。这苍茫的黄河源头,这雄伟的太行洪谷,这宽阔的入海口,还有哪些有万千气象的西岳华山、东岳泰山、晋陕峡谷、壶口瀑布……苗重安关注的是它们所体现的一种宏大的精神。苗重安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与艺术实践中,不断净化着自己的心灵世界。他缘物寄情,把具体、细致的客观物象的描绘与抒发自我的主观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。体现着作者饱满而细致的感情。在如此大幅又如此严密实写的作品中,苗重安在笔墨上的功力,更显于整体关系的处理,显于笔力的苍劲与墨彩的润湿之间所造成的气韵。我们也随着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迷醉、遐想、沉思,从而得到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。在苗重安的作品中,我们获得的审美满足之外还有十分感人的作者献身于艺术的精神。作品如人,作品的风格面貌也是作品品格面貌的显示。《黄河颂系列》的高品格主要根于作者的人品。几十年来,他执著、锲而不舍的奋进、追求,向着艺术的高境界。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,正因为他身上的这种与民族河相通的精神映照在其中。